最近一項研究發現,衰老有兩個關鍵的年齡段,“30歲左右”和“45歲至55歲”。但別急,吃飯時一個小改變,就能幫你延緩衰老。
01
這兩個年齡段是衰老關鍵點
2025年7月,《細胞》(Cell)期刊發表了一項研究,通過分析人體50年的蛋白質變化,繪制了清晰的“衰老路線圖”,還發現了兩個衰老的關鍵點:
■ 30歲左右衰老開始
腎上腺組織率先呈現衰老特征,內分泌穩態失衡可能是早期驅動因素,同期主動脈也出現穩態偏移。
通俗來說,身體內部的“老化程序”已經默默按下了開始鍵,別仗著年輕就揮霍啦!
■ 45~55歲衰老“里程碑式轉折點”
大多數器官蛋白質組在此階段經歷“分子級聯風暴”,差異表達蛋白呈爆發性增長,標志其成為多器官系統性衰老的關鍵生物學轉變窗口,尤其是主動脈蛋白質組在此過程中變化最為劇烈。
這也意味著,身體這臺“機器”運轉了幾十年,很多零件開始“嘎吱作響”,磨損加速。這是保養的黃金期,也是危險期。
02
一個延緩衰老的好方法:
適當保持饑餓感
有研究發現,限制進食后機體產生饑餓感,而饑餓感本身就能影響基因表達,從而達到延緩衰老的目的。
2022年一項研究發現,少吃或可改寫衰老基因,延長壽命35%。科學家發現其背后的機制在于饑餓改變了衰老基因。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內與炎癥有關的基因會變得異常活躍,有些輕微炎癥,在生活中并不能及時被感覺到。而炎癥相當于一種慢性疾病,它會不斷破壞人體內的健康細胞,損傷細胞最終走向衰亡。
適當保持饑餓感,能加速“細胞自噬”,清理衰老細胞,保持細胞的年輕活力。
03
正確保持饑餓感
關鍵在于適度+搭配
然而,不夠科學的限制飲食弊大于利。建議大家采取溫和、可持續的“饑餓保持法”,以下4個關鍵點需要了解。
■ 第一,要明白保持饑餓的限度是什么。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議,健康輕體力勞動者男性每日需要2250千卡熱量,女性約1800千卡。如果自己一日熱量攝入高于推薦量,可以減少至推薦量或酌情往下浮動300~500千卡(強腦力勞動者耗能多,不應下浮太多),循序漸進最佳。
不提倡60歲以上老年人、嬰幼兒、青少年兒童、孕產婦等人群盲目減少能量攝入。
- 老年人消化吸收能力較差,長期、過度限制飲食可能導致肌肉流失、營養不良等;
- 嬰幼兒、青少年兒童處在生長發育期,能量消耗很大,過度限制飲食會影響其生長發育,帶來諸多不利影響;
- 孕產婦、乳母需要孕育胎兒、分泌乳汁,不僅不能過度限制飲食,還需根據飲食情況適當增加營養。
此外,糖尿病患者限制飲食可能誘發低血糖,若需要,應該在醫生或營養師指導下謹慎開展。
■ 第二,要正確選擇食物、合理搭配。
想保持適度饑餓感又不會難以忍受或營養不良,一定要多選擇高蛋白、高膳食纖維的食物,不僅可以增強飽腹感、延遲饑餓時間,還能確保血糖血脂正常,肌肉不流失、維持免疫力正常。
比如用燕麥、煮玉米、紅薯南瓜等替代1/3~1/2精米白面主食,再加入清淡的鹵牛腱、清蒸/煮魚蝦、雞蛋、牛奶酸奶、低鹽豆干、堅果等高蛋白食物以及新鮮蔬果。
少食多餐、健康零食也是很好的方法:每餐只吃七八分飽,兩餐之間選擇無糖酸奶、水果或低鹽低油魔芋制品作加餐,可以很好地抵抗“饑餓感”。
細嚼慢咽雖是老生常談,但真能降低食量——人類大腦在進食15分鐘后才開始接收“吃飽”信號,如果吃太快,就極有可能“塞太多”而不自知。
■ 第三,分清“饞”和“餓”。
有時候我們吃東西只是因為饞而非餓,那就需要逐步給自己建立一個外置大腦“提醒者”,每次想進食時,提醒自己恢復2~3秒理智,想想是因為餓,還是因為饞。
另外,保持規律飲食、情緒平和也有助于對抗因為饞或不良情緒引發的進食。安頓好三餐和心情。適當運動也能控制旺盛的食欲,這不僅是內啡肽對情緒的積極影響,也是運動帶來的“掌控感”讓我們更信任自己,更自律。
■ 第四,“保持饑餓感”的方案,要因人而異。
不必盲從某一種“保持饑餓”方案,要根據自己的飲食鍛煉習慣、生活作息等,選擇保持“饑餓”的時機和程度,一旦身體有不適反應,就該立刻調整。
比如,過午不食讓你胃不適,那就規律三餐+每餐進食量減少10%;5:2間歇性禁食難以堅持,那就試試每天晚餐減少1/3~1/4,適度、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本文來源: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ID:cctvnewscenter)綜合科普中國、CCTV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