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好處多
因此很多人認為
每天走的步數越多
身體就會越好
但事實并非如此
過度追求步數
反而可能傷身
不如關注一下走路時長、速度、姿勢
快跟著小圈一起來了解一下~
劃重點
01
走路是“長壽藥”又添新證據
2023 年12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刊發在《美國醫學主任協會雜志》的一項前瞻性隊列研究,為步行可延壽又添新證據。

研究者納入了33萬多名成年人(平均年齡56歲),結果發現:與不步行組相比,每周步行90~720分鐘可降低27%~31%的死亡風險,約延長6年的預期壽命。
步行中,步行量230分鐘/周死亡風險逐漸下降到最低
劃重點
02
走路可降低6種慢性病發生風險
研究發現,每天僅需行走7000~8000步,就可以降低6種慢性病發生風險。
1.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降低12%;
2. 肥胖癥降低11%;
3. 2型糖尿病降低31%;
4. 高血壓降低8%;
5. 胃食管反流降低8%;
6. 重度抑郁癥降低8%。
劃重點
03
健步走行動清單,照著走就對了
1.健步走正確姿勢:
步幅:
健步走時步幅要比正常走路的步幅大一些,多出半個腳掌即可。
步態:
要輕盈,腳落地時膝蓋微屈,腳后跟到腳尖過渡要順暢,同時身體重心迅速跟隨移動。
整個健步走過程中要保持上身挺直,雙手自然擺臂。
錯誤姿勢:
● 駝著背走:容易造成腰酸背疼、腿后面疼;
● 挺著肚子走:增加下肢關節壓力;
● 拖著腳走:足弓壓力比較大,也毀鞋;
● 內八字、外八字。
2.健步走用什么速度走?
每秒走2~3步,每分鐘走120~144步左右,這樣有助于提高心率,激活心肺功能。
注意:
雖然走路速度快好處多多,但大家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能因為盲目追求走路速度,而產生如摔倒、崴腳、拉傷等運動損傷。
3.健步走走多久合適?
健步走的過程中,感到呼吸急促、身上微微發汗時,保持這個感覺20~30分鐘以上,才能對心肺起到作用,每周可以進行3~6次健步走。
4.什么時候健步走更合適?
只要可以保護膝關節不受涼,早上或晚上健步走都可以。但如果是用餐后進行健步走,應休息半小時至一小時再開始。
錯誤時間:
● 吃得過飽:會對腸胃造成負擔,運動回來后立馬進食也會增加腸胃負擔;
● 空腹走路:空腹狀態下血糖處于最低值,而持續走路會不斷消耗糖原,容易導致血糖下降,出現不舒服的癥狀。
5.健步走的場地如何選擇?
健步走時,最好還是在公園、體育場等遠離馬路,清靜又干凈的地方,最好是有彈性的塑膠跑道。
錯誤場地:
● 柏油路面比較堅硬,容易對膝蓋和腳踝造成較大沖擊;
● 沙土地走起路來深一腳、淺一腳,容易崴腳。
常吃這種顏色的饅頭,對身體有好處~
點擊圖片
劃重點
04
同樣是走路,為何有人反而走出病
1. 走路時過度關注步數
錯誤做法:
走路時過度關注步數,一定要超過10000步,甚至是20000步,或者是跟別人進行比拼,不管多少步,走了多長時間,總之一定要走得比別人多。
正確做法:
● 2小時原則:不論什么樣的運動,運動完了以后,膝關節疼痛持續超過2個小時,就說明運動過量了,需要減少運動量。
● 循序漸進:運動不能一口吃成個胖子,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慢慢來,不能一上來就進行大量運動,容易對身體造成傷害。
2. 走路前不熱身
錯誤做法:
很多人運動受傷,就是沒有做好熱身運動等準備工作,身體關節沒打開,活動受限,鍛煉效果也不好。
正確做法:
下肢為主,上肢為輔,可以做做踢腿、拉伸等動作。
3. 走路裝備不對
錯誤做法:
穿皮鞋等鞋底過硬的鞋會對膝蓋、踝關節等處造成壓力。
正確做法:
應選擇帶有氣囊、氣墊的運動鞋,彈性較好,可以減緩運動帶來的沖擊。
走路小貼士
1.每周步行90~720分鐘可降低27%~31%的死亡風險,約延長6年的預期壽命。
2.研究發現,每天僅需行走7000~8000步,就可以降低6種慢性病發生風險。
3.健步走時步幅要比正常走路的步幅大一些,步態要輕盈。
4.健步走時每分鐘走120~144步左右,保持20~30分鐘以上,有助于提高心率,激活心肺功能,每周可以進行3~6次健步走。
5.健步走前要做好熱身,選擇合適的運動鞋。
來源:CCTV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