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專家指出,網絡暴力往往由一人發起、參與人數眾多、公眾互動頻次高,具有跨平臺傳播等特點,其危害后果不可預測,通常還涉及侵犯他人名譽、披露他人隱私、侮辱他人尊嚴等侵權行為。網絡暴力“殺傷力”巨大,制造的悲劇不勝枚舉,應依法處置,刻不容緩。
此次專項治理行動最大的特點就是全鏈條治理。從完善監測識別到實時保護,從干預處置到溯源追責,再到宣傳曝光,專項治理行動涵蓋了方方面面,立場堅定,方向明確,措施有力,既呼應了輿論關切,又彰顯了治理決心。
治理網絡暴力,需懲防并舉。據報道,在四川德陽女醫生遭網暴后自殺事件中,3名被告人因侮辱罪獲刑。盡管這幾個人都付出了法律代價,但悲劇已經發生,生命無法重來,反思不能停止,加強防范是應有之義。
此次全鏈條治理,重點體現在強化防范。比如,強化行為識別和輿情發現,及時預警網絡暴力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再比如,強化“一鍵防護”等應急保護措施,建立快速取證和舉報通道,加大彈窗提醒警示力度,加強重點群體救助保護。此外,嚴防網絡暴力信息傳播擴散,還要求相關平臺及時清理處置涉及網絡暴力的評論、彈幕等內容。多管齊下,才能最大程度遏制網絡暴力出現。
無論是建立健全識別預警機制,還是建立健全網絡暴力當事人實時保護機制,這些都要求網絡平臺必須履行主體責任,心無旁騖,守土盡責。如果“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網絡暴力就會“露頭”,實現病毒式傳播,對當事人造成傷害。反應越快,動手越早,措施越精準,就越有效果。
此外,一些網絡暴力背后都有“操盤手”。據報道,很多情況下,網絡暴力蔓延背后都存在網絡黑色產業鏈或幕后推手的惡意引導,這也給治理工作帶來了很大挑戰。盡管治理難度大,但也不能放過這些幕后推手,必須讓其付出相應法律代價。
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當前,治理網絡暴力需要各方同心協力,各盡其責,久久為功。在全鏈條治理下,網絡暴力將受到強有力的遏制,網絡暴力行為實施者也將付出沉重代價。
作者:評論員 王石川
來源:“中國網信雜志”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