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近期審結的一起案例顯示,一家名為巧達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數據公司通過“爬蟲”技術,從各大招聘網站上非法扒取大量的公民簡歷,形成巨大的信息數據庫。利用此數據庫,該公司推出名為“保險關系多”的產品,供保險公司員工獲取目標群體的個人信息,讓保險公司員工更加精準地推銷。
但凡了解該案情的網友,恐怕都不難得出一個結論:這家公司肆意妄為,在畸形利益驅動下無所不用其極。危害真嚴重,性質真惡劣!
好在案件東窗事發時,巧達公司尚未來得及大量變現,該公司的法定代表人、首席技術官、技術副總裁等人因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被依法提起公訴。這維護了法律尊嚴,也為受害者討回了公道,更給其他掌握公民個人信息的公司和人員敲響了警鐘。
技術應用本應該造福社會,可這家公司卻反其道而行之。明知竊取簡歷數據涉嫌違法犯罪,卻一條道走到黑。這家公司的生存之道是黑色的,商業模式是病態的,必然走上不歸路。
應該說,有關部門對巧達公司的打擊及時而精準,正因為利劍出鞘,有力有效,該公司的相關產品才能在試運行或研發過程中就被查禁。這也警示那些灰色化生存的企業,切勿心存僥幸,如果動歪心思、走歧途、發昧心財,哪怕機關算盡也難逃法律制裁。
法院依法嚴懲相關責任人傳達了鮮明立場:保護公民個人信息決不懈怠,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決不姑息。
近年來,我國積極推進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的立法。2021年1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正式實施,對公民的人身、財產安全和個人隱私進行全方位的法律保護。而此前,2021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構筑了個人信息保護的防火墻,加大了對公民隱私權的保障力度。
隨著法律制度框架的日趨完善,為維護個人信息安全提供了更有力的法律武器。法律條款對不法分子形成一種震懾:不能撥弄畸形利益的算盤、不能打公民個人信息的主意,決不可觸碰法律紅線。
數字化時代,打擊網絡非法活動、保護個人信息安全,時刻不能松懈。對于掌握海量數據的相關企業而言,守土有責是一份鄭重的承諾,要嚴格落實主體責任,從源頭堵住個人數據被非法利用的漏洞。
該案具有深刻的警示意義。新技術的廣泛應用,為公眾帶來了巨大利好,但也要警惕一些不法分子趁機一逞私欲。企業要加強自我約束,堅持規范經營,在涉及用戶個人數據安全的生產、經營活動時要接受社會和公眾的監督。
要阻止不法分子的違法活動,需要多方共同發力。有關部門要加強監管,企業要嚴守法律底線,公民要提高防范意識,更好堵住個人數據被非法利用的漏洞。
作者:評論員秦川
來源:中國網信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