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是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數字中國的發力期。近日,中央網信辦、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廣電總局、國家鄉村振興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了《數字鄉村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行動計劃》提出了“十四五”時期數字鄉村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對數字鄉村工作進行全面部署。為使社會各界更好理解《行動計劃》的主要內容,中央網信辦組織有關專家學者對《行動計劃》各項重點任務進行研究解讀,共同推動數字鄉村建設邁向新臺階。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鄉村振興是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振興鄉村網絡文化是高質量建設鄉村文化的應有之義,有利于進一步改善廣大農村精神風貌,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彌合城鄉在文化資源領域的“數字鴻溝”。2019年5月,中辦、國辦印發的《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提出,要“繁榮發展鄉村網絡文化”,并從“加強農村網絡文化陣地建設”和“加強鄉村網絡文化引導”兩個方面作出部署。近日,中央網信辦等10部門聯合印發《數字鄉村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再次將“鄉村網絡文化振興行動”列為數字鄉村建設的重要行動方向之一,為“十四五”期間繁榮發展鄉村網絡文化指明了方向。
一、營造清朗網絡空間,是推動鄉村網絡文化振興的基本要求,能夠有效解決供給不足、監管缺失等突出問題
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強對網絡空間內容生產、復制、發布、運營的規范治理,加快培育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國家網信辦等有關部門出臺《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網絡音視頻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等系列法規,營造積極健康、清朗有序的網絡空間。當前,網絡文化內容的主要目標受眾是城鎮用戶,農村居民獲取優質網絡文化內容尚未滿足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違法和不良信息仍層出不窮。例如,各類低級趣味、“標題黨”、“怪力亂神”等不良信息充斥著農村居民的網絡空間,各類謠言通過微信群組、“朋友圈”在鄉村間傳播,以培訓名義搞傳銷、以高利誘惑搞“投資”、以虛假療效賣保健品等不法侵害時有所聞,甚至在有些地方邪教信息借助互聯網侵蝕農村居民的精神空間,嚴重影響了鄉村網絡文化的健康發展,對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不良影響。
《行動計劃》明確提出,要“筑牢鄉村網絡文化陣地”,提升網絡優質內容供給,加強對農村地區網絡文化內容監管。一是增加優質內容供給,完善縣級融媒體中心功能,支持“三農”題材網絡文化優質內容創作,鼓勵各地依托當地鄉村特色、風土人情、文化習慣打造符合農村居民文化習慣的優質內容。二是加強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和國家宗教政策宣傳普及工作,依法打擊農村非法宗教活動及其有組織的滲透活動。加強網絡巡查監督,遏制封建迷信、攀比低俗等消極文化的網絡傳播,預防農村少年兒童沉迷網絡。三是積極開展網絡普法教育,借助微信群組、H5等形象生動、喜聞樂見的方式,加大農村居民對網絡立法的了解掌握,推動依法上網成為農村居民的基本共識。四是鼓勵廣大農村居民積極參與網絡文化作品創作和供給,借助微博、微信、短視頻進行跨媒介、立體化傳播,并為農村民眾參與數字文化生產提供必要的培訓、技術支持和政策扶持。
二、保護優秀傳統文化,是推動鄉村網絡文化振興的基本抓手,能夠有效解決資源存續、數字化缺失等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我們要善于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互聯網促進了城鄉文化資源的交流互鑒,鄉村文化資源的數字化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了有效手段。然而,伴隨我國現代化進程快速推進,鄉村傳統文化資源陷入生存困境,部分面臨存續危機。例如,鄉村文物資源管理混亂,傳統村落和鄉村傳統特色民居遭到不同程度破壞,鄉村原有傳統節日民俗活動漸趨式微,失去原有文化功能,具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失傳和被遺忘的尷尬局面。當前,鄉村文化資源的數字化改造和滲透進展緩慢,數據化存儲和優化管理等作用未充分顯現。
《行動計劃》明確提出,要“推進鄉村文化資源數字化”,加強農村文物資源數字化保護及鄉村文化數字化展示。一是結合鄉村文化特色,制定行之有效、獨具特色的數字化實施方案,有效保護當地鄉村文化資源,展示鄉土文化的真正魅力。二是加大鄉村文化遺產的數字化轉化開發力度,重點保護利用好古鎮古街、祠堂民宅、廊橋亭臺、古樹名木等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民俗風情、傳統技藝、鄉樂鄉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鄉村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延續鄉村文化脈絡。三是加大線上線下相結合,利用網絡充分展示當地鄉村文化資源,促進“互聯網+文旅”產業發展,積極探索開發新產品、新業態,為發展鄉村文化產業創造良好條件。
三、加強文化服務保障,是推動鄉村網絡文化振興的基本支撐,能夠加快解決服務弱化、設施效能低下等問題
文化基礎設施是促進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功能,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近年來,我國出臺政策加大鄉村基本文化設施的投入,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成績突出。但實施效果仍有待進一步加強,現有鄉鎮綜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效能較低,多地農家書屋形同虛設、成為擺設。此外,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缺乏統一標準的基層公共文化網絡基礎設施,如鄉村數字圖書館、鄉村旅游網上展館、鄉村文化網上展館、數字博物館等。
《行動計劃》明確提出,要實施“鄉村文化設施和內容數字化改造工程”,重點提高基層公共文化設施數字化服務水平。一是加快鄉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對鄉村網絡設施水平的提升優化,加快農村寬帶通信網、移動互聯網、數字電視網等綜合網絡的建設及覆蓋。二是用好公共文化云基層智能服務端,推動鄉村公共數字文化站建設,支持推進農村地區廣播電視基礎設施建設和升級改造,提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能力。三是培養鄉村網絡文化服務人員,提高當地文化從業人員服務意識,把一些熱愛鄉村文化事業、具有專業特長、甘于奉獻的優秀人才吸納到鄉村文化建設中來,打造一批專門服務于農村居民的文化管理隊伍。
總體來看,《行動計劃》針對當前鄉村文化特別是鄉村網絡文化面臨的問題、困境和不足,提出了切實有效、操作性強的政策舉措和建設工程,對“十四五”期間振興我國鄉村網絡文化具有極強的指導性。當前,我國已進入新發展階段,應聚焦“振興鄉村網絡文化”這個重點任務,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強大精神力量!
來源:“網信中國“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