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
面對網絡亂象,有關部門積極行動,重拳懲治各類網絡詐騙、網絡“黃賭毒”等違法犯罪行為,嚴厲整治網絡水軍、流量造假、網上“飯圈”等亂象……近年來,隨著網絡違法犯罪行為不斷受到有關部門嚴厲打擊,人們對網絡犯罪的警惕性不斷提升。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尤陳俊指出,“八五”普法規劃中指出,落實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在網絡時代,執法者在一次執法過程中是否做到公平執法,不僅會影響到當事人的利益,還可能會因為網絡傳播從而影響到更多的人對于法治的看法。通過執法者一次次遵行法律規則的公平執法,來潛移默化地強化社會大眾的規則意識和法治意識,這也是落實“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的應有之義。
“當前,網絡空間已成為人們生產生活的新空間。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司法部普法與依法治理局副局長楊金宇表示,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培育全社會的法治信仰,這個要求既適用于“線下”,也適用于“線上”。作為依法治網的長期基礎性工作,網絡普法的重要性、緊迫性不言而喻。
網絡普法有趣又有力
隨著全國各地網信系統相關部門加強網絡普法工作安排,網絡普法借助網絡傳播特點,形式越來越多樣,實現“有趣”普法與“有力”普法的結合。
打開“法在身邊創E由你”微信小程序,既有“一招識別”系列微視頻,向網友普及常見電信網絡詐騙類型,揭批詐騙犯罪手法、解析典型案例,進行防騙提示;也有“網上學法一分鐘”網上學法微課堂,網友可以通過碎片化時間完成學習,并參與趣味答題,根據答題積分抽取微信現金紅包……這個由河北省委網信辦、河北省司法廳、共青團河北省委于9月至11月在河北省開展的系列網絡普法活動,獲得大量關注。
“八五”普法規劃中指出,充分運用新技術新媒體新業態開展精準網絡普法。突出做好分眾分層傳播,精準引導,積極運用新技術新媒體推進網絡普法,適應移動互聯網創新發展趨勢,通過應用程序、論壇、博客、微博客、公眾賬號、即時通訊工具、網絡直播、搜索引擎、網絡音視頻、問答社區等多種形式向公眾提供法律知識,將專業化的互聯網法律術語轉化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生活話語、網言網語。
吉林省四平市公安局抖音號“四平警事”通過風趣幽默的普法短視頻,吸引1600余萬粉絲,成“破圈網紅”;中國普法微信公眾號總訂閱人數已經突破2100萬,累計發文1.8萬余篇,總閱讀量超過10億人次;“國家反詐中心”客戶端成為網民時常提起的“熱詞”……各色各樣的網絡平臺將法律知識送到網民的屏幕里、指尖上,增強了普法活動的趣味性和參與感,達到更好的普法宣傳教育效果。
順應網絡法治建設大勢
近年來,中國網絡法治建設不斷健全完善。《電子商務法》《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網絡安全相關法律陸續出臺;《人民法院在線訴訟規則》《人民檢察院辦理網絡犯罪案件規定》《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電子數據取證規則》制定施行,推動與網絡時代相適應的訴訟法律制度,北京、杭州、廣州互聯網法院先后成立;網信相關部門開展“清朗”“凈網”“劍網”專項行動;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印發《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將“依法治理網絡空間”作為法治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網絡法治建設工作的不斷完善對法治宣傳教育行動提出更多新要求。
專家指出,目前,中國公民遵紀守法意識較強,但知法用法意識還有待提高,部分公民法律意識比較薄弱;法律知識艱深復雜,普通公民學習難度大,權威且易懂的普法途徑和平臺仍然相對貧乏;網絡普法憑借其傳播形式的多樣性、傳播速度的及時性和覆蓋的廣泛性,能夠充分彌補傳統普法方式的短板,順應網絡法治建設不斷完善的發展大勢,為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提供新思路。
“下一步,加大網絡普法工作力度,應當深化‘法律進網絡’,加強對網絡企業管理和從業人員法治教育,完善網絡管理制度規范,加強網絡安全教育;創新網絡普法內容,充分運用新技術新媒體開展精準普法,鼓勵公眾創作個性化普法產品,加大音視頻普法內容供給;拓展普法網絡平臺,建設融‘報、網、端、微、屏’于一體的全媒體法治傳播體系,使互聯網變成普法創新發展的最大增量。”楊金宇說。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