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謠言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張洪忠:謠言產生的原因很多。但是從傳播學來說,最大的因素是信息的不對稱。當大家需要去了解某方面信息,但是現實里面又沒有該信息的準確渠道和來源。此時,謠言就容易出現并傳播。
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網絡謠言的典型特點有哪些?
張洪忠:第一是傳播的速度特別快。此次新冠疫情跟2003年的非典相比,網絡謠言的特征就是傳播速度特別快,在短時間內通過社交媒體進行擴散。而2003年,很多疫情謠言的傳播只能通過電話或論壇,傳播渠道是有限的,所以傳播速度沒有這么快。
第二是傳播范圍廣,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通過社交媒體覆蓋很大的群體。
第三是會反復地出現,比如兩個月之前出現的謠言,辟謠之后過段時間,又會出現。有些謠言被辟謠之后,甚至在半年、一年、兩年三年之后還會反復出現。所以,速度快、范圍廣、反復出現,我認為這是互聯網謠言,尤其是衛生健康領域謠言的典型特點。
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什么類型的事件更容易觸發謠言的傳播?
張洪忠:從現在的情況來看,近兩年關于疫情的謠言是最多的,另外還有一些健康類的謠言。比如去年雙黃連事件,一下子就傳開了。很多人就去排隊搶購雙黃連,其實對于疫情而言,擴散風險是很大的。很多健康類的謠言,比如吃什么補什么,吃什么治什么等等,尤其是針對中老年人的健康謠言也是很多的。還有一類就是一些危言聳聽的謠言,但是這些謠言傳播的范圍不廣。近兩年突出的現象,就是衛生健康領域里面的謠言特別多。
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哪一個是令你印象最為深刻的?
張洪忠:印象深刻的,我覺得就是板藍根和雙黃連事件,比如說在2003年的非典時期,廣東一度流行搶板藍根搶大米。但是去年在新冠疫情期間,網上這些類似的謠言又出現了,比如喝酒殺病毒、抽煙熏病毒、用醋來滅病毒等等。在2003年的非典時期出現過的謠言,17年后的今天又出現了。所以這些謠言的特點就是會反復地、重復地出現。
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對于重復出現又容易引起公眾恐慌的謠言,我們應該如何去應對?
張洪忠:應對謠言,我覺得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從民眾的角度,我們要增加一些網絡素養。對互聯網上的信息,自己要有一些判斷力,比如說看信息的來源,它是新華網(等權威機構)發出來的,還是個人發出來的?如果是個人發出來的,沒聽過的,就要去交叉驗證一下。還要看信息是誰說的,如果是專家說的,也求證一下專家是否說過。有些謠言可能是借專家之口來傳謠的,傳播力也很大。從媒體機構的角度來說,要使用一些新的技術、平臺,比如咱們(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通過新的平臺和更好的技術進行及時的、更大范圍的辟謠,幫助人們識別謠言。
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如何提升識謠辨謠的能力?
張洪忠:對于專業的人士來說,不信謠不傳謠,說起來比較輕松。但是對于大多數的普通民眾而言,要不信謠不傳謠,對每一條重要的信息有辨別力,其實是有難度的。每個人的認知有差異,有些人以為是真的,有人以為是假的。在這種認知差異之下,我們怎么樣來提升民眾的網絡素養,對于普通老百姓而言,需要更多地選擇一些權威機構的信息來源。對于一些社交媒體傳播的信息,可以適當地用一些驗證機制,進行交叉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