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民服務”首次寫入黨章
1944年9月8日,毛澤東參加戰士張思德的追悼會并即興發表了《為人民服務》的著名演講。次年,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毛澤東致開幕詞時告誡全黨:“我們應該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全心全意地為中國人民服務。”黨的七大通過的黨章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具有全心全意為中國人民服務的精神,必須與工人群眾、農民群眾及其他革命人民建立廣泛的聯系。”
楊家嶺的早晨
清晨,陜西省延安市楊家嶺革命舊址正門前停滿了送孩子的私家車,緊鄰的寶塔區第一幼兒園和楊家嶺福州希望小學里,孩子們在校園里做操、晨跑。這情景讓人一下子想到了很多年前的一篇小學課文《楊家嶺的早晨》:
“太陽剛剛升起。毛主席走出窯洞,來到他親手耕種的地里。毛主席一手扶著水桶,一手拿著瓢。瓢里的水緩緩地流到小苗上。毛主席身邊的小八路端著水,望著小苗笑。他好像在說:‘小苗啊小苗,你喝了延河的水,長吧,快長吧!’……楊家嶺的早晨,一片金色的陽光。”
這片金色的陽光,照在小樹上,照在孩子們的身上,也一直照亮著紅色中國的光明之路。
走進楊家嶺革命舊址中央大禮堂,簡陋的條桌和木椅,依舊鮮艷的黨旗……所有陳設一如76年前。1945年4月23日,就是在這里,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毛澤東指出:“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應該使每個同志明了,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由此,黨的七大正式把“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寫進黨章,第一次明確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使之成為中國共產黨一切行動的指南,“密切聯系群眾”作為我黨的三大作風之一傳承至今。
共產黨人為什么而活
中國延安干部學院教授王東倉在采訪中說,黨的七大響亮地提出了“全心全意為中國人民服務”的宗旨,事實上,為人民服務始終就是中國共產黨的邏輯起點和價值歸宿。
中國共產黨是靠馬克思主義理論建立起來的政黨,《共產黨宣言》中寫道:“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這就從理論根源上明確了我們黨是為什么人的問題。
延安時期是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的成熟期。
1938年,毛澤東在延安接受美國記者洛基采訪時說:“我們的工作不是享樂,而是為大眾服務。”
1942年,為解決知識分子和文藝戰線為什么人的問題,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提出了文藝應該為人民服務的思想。
1944年,在為張思德舉行的追悼會上,毛澤東發表演講,第一次全面、系統地闡述“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把為人民服務上升到共產黨的三觀問題,共產黨人為什么而活,怎樣活著才有意義?價值之問是終極之問,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這就有了實踐的邏輯。
再到七大上提出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并正式寫入黨章。“一部黨章,一部黨史,就是一部為人民服務的歷史。”王東倉說。
中國的希望在延安
1940年5月31日至6月8日,著名民主人士陳嘉庚在延安度過了難忘的9天。離開后,他懷著“喜慰莫可言喻,如撥云霧而見青天”的心情,熱情地向國內外宣傳自己在延安的所見所聞,“中國的希望在延安”,他走一路說一路。
陳嘉庚為什么會有如此觀感?中國共產黨人良好的作風與和諧的黨群關系無疑是重要一點。王東倉說,最理想的黨群關系是什么?就是要看人民群眾愿意不愿意成為黨和人民軍隊的靠山,把我們黨的旗幟當作自己的生命。
在楊家嶺中央大禮堂關于七大的展板上,與眾多黨和軍隊領導人的照片擺放在一起的,還有兩位普通基層代表的照片,其中一位是工人代表、陜甘寧邊區特等勞動英雄趙占魁。趙占魁是延安溫家溝農具廠工人,他以工人階級當家做主的精神,埋頭苦干,鉆研技術,對克服戰時供給困難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王東倉介紹,延安時期,我黨完善了一系列聯系服務群眾的制度,最有效的工作方法就是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和群眾打成一片,徹底依靠群眾戰勝一切困難。趙占魁等普通基層代表的出現,從一個側面證明了延安時期我黨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和群眾路線的成果。
延安時期是抗戰最艱苦的時期,為了革命事業,為了抗日,要向老百姓征公糧,這就存在一個救國公糧和救民私糧的問題。毛澤東曾批評說:有些干部把90%的精力放在收繳公糧上,這是不對的,要把這個“給”與“要”的關系處理好,用90%的精力去幫助老百姓發展救民私糧,開荒,搞合作社、扎工隊、變工隊,改進生產關系,大力發展生產,組織開荒,改造二流子,讓百姓過上豐衣足食的日子。生產上去了,群眾交公糧就變成了自覺行動。從主動要到主動給,就是因為我們的黨把群眾需要的救民私糧、民生幸福當作工作的重點。
延安時期,人民群眾為什么會成為黨的依靠?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說得很清楚:“應該使每個同志明了,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應該使每一個同志懂得,只要我們依靠人民,堅決地相信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是無窮無盡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難也能克服,任何敵人也不能壓倒我們,而只會被我們所壓倒。”
王東倉說,陜甘寧邊區的實踐,對我們今天的啟示,就是要把握好公與私、義與利、苦與樂的關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先公后私,義為上,守公德、嚴私德、明大德。始終要以群眾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作為檢驗工作成效的根本標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人民擁護和支持是黨執政的最牢固根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