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海戰役紀念館中,珍藏著這樣一件國家一級革命文物——一根小竹竿。這根竹竿一米來長,上面用針尖刻滿了密密麻麻的小字。仔細看去,開頭刻著它的主人唐和恩從家鄉出發的地點,山東省膠東地區萊東縣陶障區,接著刻的是他支前經過的路線:水溝頭——平度——臨淄——蒙陰——臨沂——徐州——蕭縣——宿縣——濉溪口等等地名,包括了山東、江蘇、安徽三個省88個城鎮和村莊。這不是一般的里程記錄,它是數百萬英雄的支前民工,在淮海戰役中走過的艱苦光榮的戰斗歷程的縮影,是淮海戰役偉大勝利的見證。
小竹竿
1948年,中國共產黨在山東解放區進行了土地改革,唐和恩擁有了自己的土地,過上了溫飽的日子,解放區廣大翻身農民正在歡天喜地地忙碌著土改后的第一個大豐收。上級號召組織支前隊伍,共產黨員唐和恩又像前幾次一樣,頭一個報名參加支前小車隊,大伙選他當了小隊長。出發時,大伙都堅決表示:“犁不到頭不卸牛,打不下淮海不家走”,“解放軍打到哪里,我們就支援到哪里”。支前民工帶上了“三件寶”:狗皮、蓑衣、葫蘆瓢。除了這“民工三件寶”外,唐和恩還帶上了那根在舊社會討飯用的小竹竿,準備在上面記下支前路線,傳給子孫后代,要他們不要忘記毛主席指引的鬧翻身求解放的革命道路。
唐和恩
唐和恩帶領的小車隊和千萬個支前隊伍一樣,冒風雪,忍饑寒,翻山涉水,日夜奔走。在支前運輸糧草過程中,為了能讓隊員們吃飽,還能按時按量完成運輸任務,唐和恩便帶領隊員們制定了糧食節省計劃,自己吃“三紅”(紅高粱、紅胡蘿卜、紅辣椒),省下小米、白面給子弟兵吃。在風風雨雨的運糧途中,隊員們一個個把自己身上穿的蓑衣、棉衣蓋在糧車上,寧愿自己身上淋透,也不能淋濕軍糧。運送傷員時,原為了御寒的狗皮就被支前隊員用來鋪在擔架傷員身下,用來遮雨的蓑衣被支前隊員脫下來,蓋在擔架上,用來喝水吃飯的葫蘆瓢也被用來給傷員接大小便。
狗皮
蓑衣
葫蘆瓢
在泥深路滑的情況下,滿載軍糧的木輪小車一動一條溝,一步兩個坑,隊員們深一腳,淺一腳,鞋被拔掉了、腳被磨破了,仍然拼命地拉,使勁地推,艱難地跋涉向前。唐和恩拉的小車,一下子陷進了泥坑,拉也拉不動,推也推不動,他一連拉了六次都沒有拉動,最后他憋足勁猛力一拉,只聽“咯登”一聲,繩子斷了,他一頭栽倒一個泥坑里,摔了滿身泥,嘴磕破了,牙齒也磕掉了一顆。他從泥窩里爬起來說:“前方戰士身上穿個窟窿,還照樣沖鋒,咱磕掉顆牙算啥!”
一次運糧途中,小車隊被一條大河擋住了去路,繞道二十多里過橋要耽誤時間,大伙決心涉水過河。當時,北風颼颼,雪花飄飄,河面上結了一層薄冰。大伙說:“紅軍能爬雪山,過草地,強渡大渡河,飛渡金沙江,咱還能叫這么條小小河溝擋住嗎!”唐和恩帶頭脫掉棉衣,扛起一包糧食,第一個跳入河水,在前面破冰、涉水,探路前進。隊員們也扛起糧食包,抬起小車,緊緊地跟上。剛到對岸,還未來得及穿衣服,敵機就來了,他們為隱蔽糧車,迅速疏散隊伍,一口氣跑了半里多路,才避開敵機的襲擊。盡管個個凍得唇青臉紫,直打冷戰,但大伙精神抖擻,又繼續前進了。唐和恩在自己的口述筆錄中這樣說道:“停下來的時候,我才看見大家都凍得渾身青紫,可是沒有一個人發怨言,反而情緒特別高漲,同志們都興奮地說,‘敵人的飛機也擋不住我們運糧隊!’ ”
在五個多月的支前戰斗中,唐和恩和他所在的小車隊創立了許多英雄事跡,為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勛。唐和恩攜帶著這根小竹竿,跑遍了淮海戰場,從沂蒙大山走到了淮海平原,行軍時用它當拄棍,過河、涉水、踏雪時用它探路,有時還用它綁上樹枝防空和引路。這根小竹竿上,密密麻麻地刻滿了唐和恩走過的88個城鎮和村莊的地名,將這些地名連接起來,就形成了跨越山東、江蘇、安徽三省,約5000里的人民支前圖。
支前路線圖
淮海戰役自1948年11月6日開始,至1949年1月10日勝利結束。根據戰后統計,在整個戰役期間,我軍后勤部門累計發動支前民工543萬人,籌集軍糧9.6億斤,運送到前線的軍糧達4.34億斤!浩浩蕩蕩的支前隊伍,用推車和雙腳為戰役的勝利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這張刻在小竹竿上的支前圖,記載了543萬像唐和恩那樣翻身解放的貧苦農民,跟著共產黨走過的艱辛、輝煌的道路,昭示了人民選擇了共產黨,只有跟著共產黨、才能從一個勝利走向又一個勝利的歷史真理!
戰后,唐和恩立特等功,被授予“華東支前英雄”稱號,他帶領的運輸隊也人人立功,被評為“華東支前模范隊”!電影《車輪滾滾》中那位手持竹竿的淳樸可愛的支前民工就是以唐和恩為原型創作的。1951年至1973年,唐和恩任西陡山村生產大隊長和黨支部書記。1992年,唐和恩病逝。
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淮海戰役紀念館時對淮海戰役的制勝之道也提出了深刻闡釋,他強調,淮海戰役深刻啟示我們,決定戰爭勝負的未必一定是武器和兵力,軍隊的戰略戰術運用、將士們的信心和勇氣、人民的支持和幫助,往往是更為重要的因素。
淮海戰役的偉大勝利,昭示了人民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黨與人民風雨同舟、生死與共,始終保持血肉聯系,是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