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傳“梅姨”畫像模擬版
11月18日,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臺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梅姨”的第二張畫像非官方公布信息,CCSER不是公安機關官方權威平臺。

@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臺 微博截圖
記者發現,目前網上流傳關于“梅姨”的畫像一共有三張,第一張源自2017年6月14日“微博打拐”發布的一條題為《懸賞通告:就是這個女人,或涉及多起拐賣案件》的文章,懸賞公告貼出了一張警方根據嫌疑人供述畫出的嫌疑人“梅姨”畫像,并稱該女子可能涉及多起拐賣案件,呼吁群眾提供線索。
警方首次公布的“梅姨”畫像↓

警方根據嫌疑人供述畫出的“梅姨”畫像
第二張和第三張則分別是目前傳播較廣的“梅姨”畫像素描版和模擬版,也就是警方所稱“非官方公布”的“梅姨”畫像(如下圖)。

@公安部刑偵局 微博截圖
據媒體報道,第二張“梅姨”畫像素描版是由模擬畫像專家林宇輝根據其同居老漢描述畫出的。林宇輝表示,警方當時未直接公布畫像,后來他將畫像發給了被拐兒童父親。第三張“梅姨”畫像模擬版就是被拐兒童父親在素描版的基礎上請人用電腦合成并發布的,希望有助破案。
根據《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公安機關應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無罪、犯罪情節輕重的各種證據。除特殊情況外,可以吸收相關人員協助調查。為發現重大犯罪線索,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批準,可以發布懸賞通告。據此,發布“梅姨”畫像的行為應當屬于公安機關采取的協助調查措施,屬于公權力使用,要遵守嚴格的法定程序。任何個人或組織不得擅自發布。
被拐兒童父親的心情,相信沒人不會理解,然而,官方辟謠也讓我們看到,一份好心驅使下的舉動,有時并不一定能有如意的結果,還需要合法有據,就比如這幅“梅姨”畫像,如果偏差較大,很可能誤導公眾并影響警方辦案,適得其反。據央視網此前消息,“梅姨”新畫像在網絡廣泛傳播,不少地方傳出疑似“梅姨”現身。多地警方均辟謠稱,暫未發現“梅姨”。可見,公眾對“梅姨”關注度極高,信息稍有偏差就可能引發擾亂社會秩序的行為。因此,廣大網民朋友應該有意識涵養公共理性,自覺維護網絡秩序,抵制造謠、傳謠現象。
值得深思的是,“梅姨”畫像刷屏,讓人看到了全社會恨拐、反拐的價值共識。而實現“天下無拐”,除了全社會凝心聚力,更需在制度上強化打拐手段。同時,期望公眾的協助能更多地在法律軌道內進行,形成更多有效的合力,讓正義和孩子早日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