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的!”“這個四川手機報是假冒的!”“請勿信謠傳謠!”四川手機報官方微博連發兩份辟謠聲明,即使如此,有不少網友還是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想法,把這條消息轉發給了親人朋友。實際上,每次自然災害過后,網上都會有與災害相關的謠言滋生。即便是在風平浪靜的日子里,也偶爾會出現類似“世界末日就在xxxx年”這樣的謠言。它們憑借聽起來似乎有理有據的詭辯式邏輯和危言聳聽的預測挑撥人們對未知的恐懼,借助人們恐慌的情緒迅速傳播。
“速轉!十萬火急。!”“懇求大家別再喝了!你的孩子也愛喝,家里有的立刻扔掉!”“不是嚇唬你,七點以后不要再吃它了。”“蒸鍋蓋蓋子會致癌”“葡萄上的白霜是農藥殘留”這樣看起來威懾力十足的飲食養生的小竅門、健康抗癌的小知識也頻頻出現在我們的微信群中,這些令人撲朔迷離的偽科學十分擅于主導人們的情緒,大部分人還沒來得及調動自己的判斷力,就被標題中“有毒”“致癌”“致死”等刺激性詞語震懾住了,點進去一看,這些網頁往往搖身一變,變成了保健品推銷、保險介紹、公眾號宣傳,實質上是裹著養生保健的糖衣來賺錢。
是誰在造謠傳謠?
那么到底是誰在制造和傳播這些網絡謠言呢?
除去那些網友因為不了解真相而誤判產生的謠言,大部分謠言都是有意為之。近日,記者下載了一些號稱可以參與轉發賺錢的App,這些App里面充滿了專門供微信轉發的文章,這些文章下面有的標注了“每閱讀一次¥0.xx”的字樣,也就是說,轉發這些文章到朋友圈和群聊,每有人點擊一次就會帶來相應的收入。而網站提供的文章,不少都是老一輩最關心的“吃了盤炒蛋竟然器官衰竭”等虛假信息和“爆炸性”新聞。此類App有一些在下載和注冊的過程中需要用戶“投資”,經網友反映,App對賺錢“提現”的步驟也有嚴格的要求,有時候網站賺夠了點擊量和廣告費就立馬倒閉了。
網絡謠言的黑色產業鏈不止“微信轉發賺錢”這一條。前段時間一條“紫菜是黑塑料袋做的”假視頻火爆全網,幾乎摧毀了紫菜行業。實際上,關于食品安全的謠言屢禁不止,相關企業不僅要承擔客戶的退單、民眾的質疑,甚至還會受到謠言制造者的勒索,在這風起云涌的表象下,無數的幕后推手正在靠著流量牟取暴利。
騰訊微信曾就網絡謠言詐騙信息做過調查統計,數據顯示該平臺2018年全年共攔截謠言8.4萬多條,食品安全、醫療健康、社會民生等領域均是謠言“重災區”,與謠言相關的詐騙集中在保健品詐騙、紅包詐騙、中獎詐騙和網絡傳銷詐騙。今日頭條發布的《2018~2019年度今日頭條資訊打假報告》顯示,該平臺2018年共處罰造謠賬號18378個,共有超過247萬用戶參與舉報不實信息。相較于80、90后,中老年網民群體更容易成為網絡謠言詐騙攻擊的主要目標,同時也成為傳播力量。據統計,網絡謠言轉發大戶80%是中老年人。易受網絡詐騙風險影響不僅是中國老年人專利,美國信用合作社協會抽樣調查得出的數據顯示:有67%的老年人看護者報告了針對老年人的欺詐行為,28%的老年人至少受到一次金融詐騙的傷害。
靠啥打擊造謠傳謠?
如果說謠言猛于虎,那么網絡謠言則是搭乘信息化便車的“插翅虎”。打擊網絡謠言,必須法律、技術多管齊下。
我國相關法律法規規定,根據網絡謠言危害的程度,謠言制造者會被追究相應的民事責任、行政責任或刑事責任。中央網信辦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和新華網也合力搭建了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旨在為廣大群眾提供辨識謠言、舉報謠言的權威平臺。除此以外,僅僅把重心放在辟謠上還不夠阻止謠言改變形態卷土重來,打擊網絡謠言需要政府不斷加強主流文化建設、提高公信力,提高公眾對監管體系的信任度,同時,提高網絡謠言制造者被追究責任的概率,從根本上倒逼更多的人不敢、不愿制造網絡謠言,打擊才能做到一發入魂、一擊有效。
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快速流通的社會,想要給輿論界掀起一陣巨浪只需要一只蝴蝶在對岸扇扇翅膀。因此,落實企業的責任、強化公民的擔當意識和自律意識尤為重要。今年5月28日中央網信辦發布的《數據安全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中,對社交網絡平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二十五條提出:“網絡運營者應采取措施督促提醒用戶對自己的網絡行為負責、加強自律,對于用戶通過社交網絡轉發他人制作的信息,應自動標注信息制作者在該社交網絡上的賬戶或不可更改的用戶標識。”通過用戶“標識”,達到信息可溯源,同時也提醒用戶在發布和轉發信息前對內容的真實性和影響等進行確認和考慮,慎重轉發信息。當前,已有社交網絡平臺對轉發信息進行了管理,或對轉發信息設置了嚴格的要求,這都是對社交網絡平臺安全管理的不同方式。
網絡謠言產生于互聯網,也必須消滅于互聯網。一些網絡資訊傳播平臺正利用科技的力量主動精準辟謠。今日頭條采取“技術+人工”的方式能夠大大提高謠言攔截效率,實現“精準辟謠”和“熱點辟謠”,可將權威辟謠信息精準推薦給看過謠言的用戶,此外針對網絡環境曾經出現過的謠言,今日頭條建立“謠言庫”及“辟謠庫”反哺平臺的謠言識別及檢測能力,并通過吸引用戶長期關注科普類知識,提升用戶主動識謠的能力。
有學者稱,謠言隨著語言一起誕生,八卦和謠言作為“談資”甚至是人類社交社會的生產力?磥,就算是到“9102年”,謠言還是不會銷聲匿跡。雖然這個理論聽起來有些荒誕,但我們必須承認,當今的網絡社會就是浮在這些談資的基礎上才如此繁榮壯大。再加上網絡社會特有的“流量就是收益”模式,越來越多的人發現造謠是讓自己的無名小號成功的捷徑,甚至開始扔掉底線,只為博人眼球。在這個前提下,個人能做的,就是對自身的行為負責,學會識別并且主動退出這場輿論的狂歡,不要再為謠言的傳播添磚加瓦,畢竟,真相只有一個,流言止于智者。(記者 蘇德悅 實習生 吳可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