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到近期監管部門對第三方網絡平臺合作車險業務的合規性管控等通知出臺之后,東部某省的保險代理公司負責人李洋(化名),近日正一面向行業內的同行詢問監管的具體方向,一面忙于準備將“互聯網保險業務經營”這一營業范圍加到公司的代理業務許可證中。
李洋的行動并非個案,在他所在的保險中介圈子里,有互聯網保險平臺已經停止與未具備互聯網經營資質的代理公司合作,重新尋找具備網銷許可牌照的代理公司。
業內人士估算,目前國內提供第三方網絡車險服務的平臺在1000家以上,但真正有保險中介資格的可能不到300家。也就是說,可能有七成以上提供車險相關服務的第三方網絡平臺將被界定為“不合法”。此外,目前具備保險中介資質、但未取得互聯網保險業務經營資質的保險代理公司,業內預估也在數百家左右。
7月18日,保監會發布消息稱,將正式啟動機動車輛保險市場專項整治工作,對車險市場進行整治。
互聯網保險經營資質再次明確
在“無證裸奔”幾年后,無資質的第三方車險比價平臺以及無互聯網經營資質的保險中介機構迎來“當頭棒喝”。
近日,保監會向業內下發《關于整治機動車輛保險市場亂象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各財產保險公司應加強對車險中介業務的合規性管控,履行對中介機構及個人的授權和管理責任。不得委托未取得合法資格的機構從事保險銷售活動,不得向不具備合法資格的機構支付或變相支付車險手續費。不得委托或放任合作中介機構將車險代理權轉授給其他機構。
通知明確指出,各財險公司應加強對第三方網絡平臺合作車險業務的合規性管控。財險公司可以委托第三方網絡平臺提供網頁鏈接服務,但不得委托或允許不具備保險中介合法資格的第三方網絡平臺在其網頁上開展保費試算、報價比價、業務推介、資金支付等保險銷售活動。
這不僅在第三方保險網絡平臺引發熱議,在保險中介業界也備受矚目。
這意味著,如果不具備保險中介網絡經營合法資格,第三方網絡平臺只能開展簡單基礎性的網頁鏈接服務,不能進行保費試算、報價比價、業務推介、資金支付等業務,而后者恰恰就是直接影響客戶轉化率的重要流程。而對于不具備網絡經營合法資格的保險中介機構來說,第三方網絡平臺也不會再有興趣與其進行合作,接入其流量入口。
事實上,各地方監管部門在核查保險中介業務許可證方面也進行了具體的行動。公開資料顯示,北京、天津等地的保監局已對市場中存在的“有照無證”的保險專業中介機構(包括保險專業代理、保險經紀)進行提醒,加強互聯網中介業務平臺的日常監控等。
一位業內人士接受長江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并非首次進行嚴管,早在2015年,針對第三方網絡保險平臺及中介機構的經營范圍和資質已經進行過規范,此次應是就規范車險市場做資金池、高額返傭、盲目比價的亂象進行具體的管控。
長江商報記者查詢發現,2015年7月保監會下發的《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暫行辦法》,有條件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的只有保險公司、保險中介機構兩類保險機構,第三方網絡平臺經營開展保險銷售、承保、理賠等保險經營行為的,應取得保險業務經營資格,且需要進行備案。
“確實有不少互聯網創業公司在資質問題上未做太多關注,包括一些已經融資過億的平臺,目前也沒有保險中介的資質,還在排隊申辦或是‘借船出海’的過程中。”上述人士對長江商報記者透露。不過,已有像大特保、慧擇網等互聯網保險創業公司已經取得全國性保險互聯網牌照。
行業人士透露,目前有千余家互聯網保險平臺,但真正有保險中介資格的可能不到300家。與此同時,已取得代理牌照但未具備互聯網經營資質的公司,也達數百家。
尋求“合法化”全國性保險代理牌照已叫價至千萬
目前哪些公司可以合法做互聯網保險業務?長江商報記者從資深人士處了解到,已在保監會有互聯網業務備案的保險公司、保險代理、保險經紀公司,與此簽訂合作合同的其他公司,具有互聯網保險經營資質。
但是,有保險中介人士透露,盡管合作的方式早期成本低、切入快,很多互聯網保險創業平臺會先選擇,但隨著后續業務的擴張,第三方網絡平臺公司會認為總公司與總公司的對接以及不斷調整對接入口,會讓公司較為被動,“自己拿牌照更有價值,而且牌照值錢。”
事實上,根據互聯網公司與傳統代理公司的合作模式,保險公司向代理公司支付傭金或代理手續費,代理公司向平臺方支付科技服務費或互聯網信息服務費,中間的成本費用并不高,稅費方面還可以互抵,但是從長期發展來看,從事互聯網保險業務的公司更愿意自己申請或購買中介牌照。
“今年年后,一張區域性的代理公司中介牌照大概是300萬以上,而在去年年底,全國性中介牌照已經在1000萬以上,對創業公司而言,會更多地選擇從產品開發和營銷渠道兩個環節入手來探索互聯網保險模式,牌照就顯得尤為重要,保險中介牌照有較大意義。”有行業人士告訴長江商報記者。
而監管的加嚴,則讓不具備保險經營資質或保險中介經營資質的互聯網保險平臺,感覺到更為“棘手”。
長江商報記者注意到,盡管保監會已經對保險中介牌照審批有所開閘,但申報一張保險中介牌照門檻一直在提升。2013年,保監會發布的管理辦法顯示,設立保險專業中介機構,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為5000萬元。2016年,保監會發布《關于做好保險專業中介業務許可工作的通知》,要求出資資金自有真實合法,注冊資本實施托管,治理結構完善到位,通過嚴格前端準入,為后端過程管理夯實基礎。這就意味著5000萬的注冊資本金進行托管,屬于“實打實”的運營本金,啟動資金需要再另籌。
上述行業人士稱,按照運營成本,新申請一家保險中介牌照,實際資金成本超過5000萬,而購買一張牌照,則是在千萬費用的基礎上,在根據銷售實際情況按要求準備風險準備金。
最嚴監管下互聯網保險平臺或暫緩擴張
“眾多第三方車險平臺以及互聯網保險平臺目前還很難實現盈利。”7月22日,東部地區一位保險中介機構高管人士對長江商報記者表示,“目前行政監管上的加嚴,應該會讓互聯網平臺的拓展速度有所放緩,平臺需要先解決合規、合法的問題,再進行市場拓展。”
有市場人士認為,這無疑將對互聯網車險市場造成較大的影響。“保費試算、報價比價、業務推介、資金支付是目前第三方網絡平臺開展車險業務最主要的方式,按照整改措施,未來無牌照第三方平臺將僅能作為信息中介,而難以提供車險銷售服務。”
“對專業技術性公司影響不大,但業務主要在投保方案定制、報價比價、代辦車船稅、代辦驗車和違章等輔助功能和增值服務的第三方平臺型公司,或許不得不重新考量業務范圍。”上述中介機構高管人士稱。
這對于第三方網絡保險平臺的創業者和投資者,或許也是“一記警鐘”。有互聯網保險行業垂直媒體統計顯示,今年以來,截至6月30日,互聯網保險領域共發生融資事件13起,較去年同期增加了3起,其中天使輪3起、Pre-A輪3起、A輪4起、B輪3起。從融資金額看,互聯網保險行業領域融資金額整體偏大,天使輪融資金額均在千萬及以上,億級融資事件2起,其中小雨傘保險踏入億級俱樂部。
“很多政策都在收緊,過去互聯網公司以‘技術服務’的方式直接和保險公司合作賣保險的方式是不太可行了,如經監管部門查審,這樣就屬于違規操作,要被處罰和責令整改。而有了牌照,業務開展更為順暢,市場空間也將會隨著業務的擴展而進一步擴大。”一位互聯網保險人士稱。
長江商報記者查詢發現,今年以來,保監會行政許可結果公布顯示,一共審批通過保險代理和經紀公司16家,相比于2016年獲批的39家代理和經紀公司,行政審批速度似乎有所減緩。中國保險年鑒顯示,截止2015年末,全國保險中介機構2503家,保費收入1710.7億元,平均保費僅0.6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