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由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在國家網信辦的指導下,聯合國內多家機構共同完成,采用了來自國際電信聯盟、世界經濟論壇等國際機構和工信部、商務部等國內機構的最新數據,對全球88個主要國家以及中國31個省份(不包括港澳臺地區)進行評價。
評估結果顯示,中國各省份的信息化發展程度與人均GDP呈現正相關關系。絕大多數人均GDP水平高的省份,信息化發展程度高于人均GDP水平低的省份。不過,如果經濟發展主要依賴于礦產資源開發等傳統發展方式,人均GDP可能會達到非常高的水平,但信息化發展水平反而會相對較低。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主任李曉東說,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的省份,也存在實現信息化超常規發展的可能性。中西部地區信息化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可以充分利用后發優勢,通過資本投入、政策激勵、人才引進以及技術創新,實現非均衡、超常規的發展,從而在較短的時間內接近,甚至趕超領先省份。根據國家工商總局提供的數據,中國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新登記注冊企業從2013年的74141家,增長到2015年的240413家,實現了超過三倍的增長。
根據中國證監會的數據,中國網信企業的市值規模從2014年底的14929.77億元,增長到2015年底的31844.14億元,實現了超過一倍的增長。此外,2015年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京東四家中國互聯網公司躋身全球市值前十。
截至2015年12月,中國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0.3%,仍然有3億到5億人口可轉化為網民。在終端設備普及方面,由于中國人口規模數量龐大,與美國、英國、法國等領先國家相比較,還存在非常大的提升空間。此外,中國在智能終端、云計算、大數據、衛星導航等領域已逐步實現從模仿到超越、從引進吸收到自主創新的轉化。不過數據顯示,中國較為側重于應用型研發的投入,僅將研究預算的較少份額用于基礎研發領域,因此還需要特別重視基礎性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