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專家提醒家長們,暑假臨近,孩子們將迎來屬于自己的“歡樂時間”,宅在家里的時間更多,要正確引導孩子理性地使用電子產品,遠離手機依賴與“網絡控”。
電子應用難擔早教重任
網絡數碼產品已成為家長哄孩子的一大利器,很多年輕父母認為,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既可以鍛煉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又可以教孩子讀童謠學知識,而且孩子玩的時候一般比較專注,可以鍛煉孩子的耐性。那么,iPad之類的產品真的可以擔當起“電子保姆”的職責嗎?
網友“壯壯媽”說:“沒辦法,孩子只有在看手機或iPad的時候,才能安靜一會兒。”于是,“壯壯媽”就給孩子下載了簡單的電子游戲,還有一些學習數學、下棋之類的小應用,“壯壯媽”認為,只要能限定時間,看看這些網絡應用對孩子的成長應該有益無害。另一位網友也表示,網上幼兒益智類的應用很多,比如:輕松學英語、唐詩三百首、寶寶學數學……既然孩子喜愛電子產品,說不定也能利用這些產品幫助孩子們成長?
但據專家介紹,以iPad為代表的電子產品,最大的特點就是海量信息的存放,所以多數時間孩子們手指一點就什么都有了,不需要思考和特殊記憶。如此這般,記憶能力很難得到提高;另外,電子產品發出的聲音都是單向的,孩子們只能被動接受,所以其對話能力必然下降。即使再變化多端的游戲軟件和學習軟件,與有著無窮變化的現實世界比起來也是模式化的、單一的。
“屏幕講故事無法替代父母講故事,因為父母的講述多了一層情感的交流。”教育專家認為,對于孩子來說,世界需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小手去觸摸,用探究“十萬個為什么”的不懈精神問到父母啞口無言。而一個神奇的屏幕通過炫動的影像吸引孩子,幫助其打發時間,卻缺少了人與人的互動,孩子探索的欲望、敏銳的觀察力可能會被消磨掉。
“網絡控”的孩子很普遍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莫過于我們坐在一起,你卻在玩手機。”這句話之所以在網上流傳很廣,充分說明了當前人們過分依賴手機和網絡的現實。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對12098名受訪者進行的調查顯示,71.8%的受訪者認為過分依賴手機而忽視當面交往,這個現象在青少年中已經普遍存在。
如今,在地鐵、公交車上,時常看到身著校服的學生拿著手機津津有味地閱讀。首份“全國小學生閱讀狀況在線調查”顯示,互聯網和手機已經成為小學生的重要閱讀渠道。在4到6年級小學生網民中,有46.7%的人把“看書、看報、看期刊”作為自己的主要網絡活動之一,但網絡使用的娛樂化傾向較為明顯,55.6%小學生網民的主要網絡活動之一是玩電子游戲,小學生的手機閱讀率為31.3%。
另外,一些網絡小說、穿越小說在中小學生中很有市場,不少學生借助iPad在線閱讀。調查顯示,有43.6% 的學生“使用電腦、手機、電子書等閱讀工具”,29.4%的學生“網上購買圖書”,28.4%的學生“在線閱讀”。
《中國兒童早期閱讀研究報告》也指出,近年來,圖書多了一個競爭者——網絡。計算機的互動程序很容易吸引孩子,但孩子若是迷上了它,而不懂得控制時間,那么網絡帶給孩子的就不僅是娛樂和便捷,而是無形的危害了。
控制“觸電”盡享歡樂
過分依賴手機和網絡將會成癮,對于青少年來說,容易引發情感危機,導致心理異常。如今,在計算機、手機、iPad伴隨下成長起來的中小學生,由于缺乏自控能力,迷戀電子游戲,往往陷入依賴,心理上不能自拔,讓虛擬的生活代替人和人之間的正常交往,很容易引發情感危機,造成心理扭曲。
孩子們上網成癮,直接的危害還有影響視力發育。12歲之前,孩子的視力處在不斷發育完善期,視力狀態不穩定,眼睛調節機能十分脆弱。這時,任何增加用眼負擔的行為和不良刺激都會影響視力發育。iPad之類的電子產品之所以被稱為少兒視力的第一殺手,是因其色彩明亮鮮艷,視覺刺激比較強烈,近距離、長時間使用它們,會導致近視和干眼癥。
此外,長期對著冰冷的電子產品,進行人機對話,容易形成單向思維的定式,不僅交際能力逐漸落后,性格的成熟也更加緩慢。孩童的骨骼、肌肉每天都在成長,幫助孩子發育的最好方式就是運動。而由于沉溺于現代數碼設備,不利骨骼生長,兒童頸椎健康問題頻頻發生。目前,在兒科臨床上經常遇到的頭暈、惡心、上肢麻木無力、步態不穩等癥狀,均與此造成的早期頸椎病有關。
人們的生活因科技的發展有了很大的改變,同時也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過度依賴科技產品。兒童迷戀電子產品,不僅是國際問題,更是一大時代問題,我們無法回避,只有從現實出發,正確引導和合理監管。
專家建議,對于不同年齡的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和瀏覽的內容要求也不一樣,家長要嚴格控制。如兩歲前,盡量不要接觸任何電子產品;學齡前兒童每天玩電腦、手機的時間應控制在半小時以內,看電視的時間每天最多不要超過兩小時;小學生每天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不宜超過兩小時,而且每“觸電”半個小時要活動15分鐘;同時,還要加強和孩子的交流與溝通,不要讓冷冰的電子產品,成為孩子見不到父母而用來打發時間的工具。讓孩子走進大自然,多參與戶外活動,充分享受童趣和歡愉,避免網絡成癮,切莫讓電子產品“綁架”孩子的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