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政協各界別的小組討論中,“互聯網金融”等相關話題引發了委員們的熱議。“監管要規范”、“信息要透明”、“加強社會征信體系建設”……委員們就如何規范、促進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達成了諸多共識。
監管要規范 信息要透明
全國政協委員、保利集團原董事長陳洪生表示,從行業劃分來說,互聯網金融應屬于金融行業,需要遵守金融行業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監管要求。如果不采取嚴格、有效的監管措施,互聯網金融企業自身管理不規范,缺乏完善的風險防控措施和信息安全技術,勢必會對傳統金融業的正常運行造成影響。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銀行原監事長車迎新也認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問題不容回避,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金融肯定會參與進去。同時,他也強調,互聯網金融最大的問題,不是金融的問題,“是金融必須適應互聯網發展的要求,要建章立制,不能亂”。
全國政協委員、陜西省檢察院副檢察長鞏富文則建議,可考慮在中央層面整合各部門管控職能,由央行或銀監會統一對互聯網金融進行管控,便于提高管控水平和效率、降低成本。
“規范監管的同時,要加大信息披露程度,讓互聯網金融企業經營透明化,及時預防問題企業的產生,讓互聯網金融企業發展走向規范。” 全國政協委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劉惠好說。
那么,互聯網金融行業如何做到信息透明?陳洪生給出了四條建議:一是加強互聯網金融企業的信息披露要求,重點是對于資金募集、使用、管理的全過程監管,定期向投資者公開項目投資運行情況;二是對于互聯網金融產品要明確風險提示,避免“浮夸”宣傳,提升互聯網金融行業、企業和產品的透明度;三是對互聯網金融機構進行分類監管,建立第三方風險評估機制,強化市場約束和社會監督,保護投資者、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四是要建立針對發布虛假廣告的責任追究制度,加強互聯網金融企業的信息披露要求。
加強社會征信體系建設 建立黑白名單制度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東方資產管理公司原總裁梅興保表示,互聯網金融本質是金融,所從事業務也是金融業務,監管也應定義為金融機構。他建議,要加強征信體系建設,建立互聯網金融企業征信體系,對參與各方的交易數據建立信用數據庫,對失信行為給予懲罰。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銀行重慶營業管理部黨委書記、主任白鶴祥認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彌補了國家正規金融渠道對實體行業支持的不足。他建議,在去年央行等十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基礎上,應盡快落實有關部門的監管責任,盡快建立黑白名單制度,“哪些允許做,哪些不允許,都要依法依規。”
劉惠好也認為,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監督管理、風險監測及處置力度。她建議,應加強社會征信體系建設,建立互聯網金融平臺信用體系,發展信用評級服務市場。同時,對互聯網金融企業實行信用評分制,借此規范行業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