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P2B、A2P……去年,一些眾籌神話的破滅,為互聯網金融安全敲響了警鐘。正在舉行的全國兩會上,互聯網金融再度成為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代表委員認為加強互聯網金融監管刻不容緩,必須要盡快建章立制,謹防古老騙術穿上互聯網外衣,切實保護好普通投資者的切身利益。
癥結 互聯網金融平臺上屢現“李鬼”
互聯網金融的癥結在哪里?全國政協委員、交銀施羅德基金公司副總經理謝衛回答得非常形象:“互聯網金融平臺上屢現‘李鬼’,要加強行業監管、提高門檻。”謝衛指出,一些互聯網金融平臺、投資公司、咨詢公司、理財公司以高收益產品為誘餌,以投資理財的名義來籌集資金,在融得資金后,并未按照合同將資金用于事前約定的項目,從而導致各類金融風險。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銀行原監事長車迎新強調,互聯網金融最大的問題,不是金融的問題,“是金融必須適應互聯網發展的要求,要建章立制,不能亂”。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銀監會原主席劉明康表示,互聯網金融作為新生事物,在發展過程中,部分企業股東求大、求快、求賺錢的心態迫切,導致互聯網金融企業問題頻出。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認為,互聯網金融最重要的是解決信息不對稱,如果能夠在速度、精準、信息不對稱等方面實現價值,才能在熱潮之后留下有意義的東西。而此前出現的一些惡意案例,反映出的是信息的進一步不對稱,是“古老的騙術穿上了互聯網金融的外衣”。如何對真假創新進行識別、校正,對于監管來說是一個挑戰。
監管 發展互聯網金融必須正本清源
2015年7月,國家十部委聯合出臺了《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界定了不同監管主體的責任,提出監管者要依法監管、適度監管,創新監管手段。業內普遍認為2016年將成為互聯網金融監管元年。代表、委員們也認為,互聯網金融正本清源的時候到了。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銀行成都分行行長周曉強認為,一些不法分子假借“互聯網金融”之名,從事非法集資等違法犯罪活動,不利于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互聯網金融行業亟待規范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隨著“互聯網+金融”創新不斷涌現,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之間相互滲透和交叉的趨勢不斷增強。基于這種混業金融態勢越發明顯的現實,遲福林呼吁組建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整合三會(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行政職能,實現互聯網金融立體監管。
“互聯網金融風險本質上還是信用風險。”全國政協委員鞏富文建議,對互聯網金融要實行分類管控,尤其是對于缺乏大數據支持的P2P平臺,重點防止出現非法集資、流動性不足、違規經營等隱患,允許平臺接入央行征信系統,降低信用風險。
教育 增強老百姓風險防范意識
“其實,我們還應該對普通投資者加強金融投資的教育,不能夠一看到高收益、高回報的產品,就把養老的錢都投進去。”全國政協委員白鶴祥說,相關部門要加大對普通老百姓金融投資知識的宣傳教育,告訴大家哪些金融產品是可以投資的,哪些金融產品是可以得到補償的,哪些是非法金融活動,是要自己承擔金融風險的,“一定要通過宣傳教育,增加老百姓的風險意識,做好防范風險的前置工作”。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特區政府策略發展委員會委員方方表示,除了要大力加強對于投資者教育,加強監管之外,同時要對互聯網金融采取開放的態度,允許其有發展的空間。劉世錦委員也表示,在一片加強監管的呼聲中,要警惕再次出現“一放就瘋,一抓就死”的局面,避免出現運動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