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浙江烏鎮的智能自行車出租系統,游客不但能直接刷卡取車,還可以在手機上查看存車點和剩余自行車情況。
電子商務下沉至農村。江蘇泗洪縣半城鎮穆墩島,農村淘寶合伙人田千春正在用自家的快艇為村民送貨。
互聯網零食品牌百草味的員工正在打包。去年“雙11”最高峰,百草味光發貨人員就超過5000人。
服裝品牌“裂帛”的設計師正在打樣,利用大數據分析獲得的用戶喜好設計出新的服裝。記者 陳 靜 攝
“十二五”期間,我國互聯網蓬勃發展、碩果累累,已初步建成快速便捷的網絡環境,移動互聯網飛速發展,一批有世界影響力的互聯網企業應運而生。作為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互聯網已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5年前,大家在地鐵上也玩手機,但都是看看電子書、打打游戲,但現在的地鐵上,有人在微信上聊天,有人在查地圖,有人逛淘寶,有人看視頻……這些豐富多彩的應用,都是這幾年發展起來的。”北京一家公司的網絡工程師岳小龍感觸頗深。
岳小龍的話,正是中國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5年間飛速發展的寫照。“十二五”期間,中國互聯網蓬勃發展、碩果累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互聯網發展,全面提升信息基礎設施,大力發展互聯網經濟,繁榮豐富網絡文化,普遍惠及百姓生活,積極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我國正在向建設網絡強國戰略目標奮勇前進。
中國網絡空間研究院院長楊樹楨表示:“我們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互聯網發展之路,為世界互聯網發展作出了中國貢獻,創造了中國經驗。”
彰顯“中國實力”
“十二五”期間,中國互聯網創造了諸多“世界第一”,作為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十二五”期間,中國互聯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明顯提升,位居全球前列。互聯網經濟在GDP中的占比持續攀升,2014年達到7%,占比超過美國。在這5年,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到3.61億,網絡零售交易額規模達到27898億元,同比增長2.6倍,成為全球最大的網絡零售市場。
互聯網也在帶動電子信息相關產業高速增長。“十二五”期間,中國智能手機累計出貨量超過10億部,銷售規模超過2萬億元。移動數據及互聯網業務收入達到2707.2億元,年均增速達53.9%。來自市場調研機構集邦科技的最新報告顯示,在2015年全球智能手機12.92億部的銷量中,來自中國地區的手機品牌合計出貨量高達5.39億部,占全球比重超過四成,小米、華為、聯想、OPPO……在全球前10大手機品牌中,中國手機廠商占據7席。
從學習模仿到比肩超越,一系列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互聯網企業應運而生。“十二五”期間,中國互聯網企業市值規模迅速擴大。互聯網相關上市企業328家,市值規模達7.85萬億元,相當于中國股市總市值的25.6%。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京東4家上市公司進入全球互聯網公司10強。在海外市場,中國互聯網公司同樣表現亮眼,阿里巴巴速賣通在巴西、俄羅斯等新興市場國家已成為最大的電商平臺;獵豹移動、UC瀏覽器等移動端應用長年位居蘋果和谷歌移動應用商店的下載前列。獵豹移動CEO傅盛表示:“今天,中國互聯網模式已經越來越顯示出自己的獨特性和創造性,并開始引導全球互聯網發展。”
迅猛的發展速度從何而來?在國家信息中心專家委員會主任寧家俊看來,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巨大投入功不可沒。“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88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0.3%,半數中國人已接入互聯網,移動寬帶(3G/4G)用戶累計達到6.74億,固定寬帶覆蓋到全國所有城市、鄉鎮和93.5%的行政村。這為國內互聯網應用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巨大的市場價值。”
加速轉型升級
桁架機器人、關節機器人……在山東青島德勝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的車間里幾乎看不到走動的工人。2013年11月18日中國首條摩托車曲軸智能化生產線建成投產,這家年產值2億元的企業,每年拿出2000萬元用于技術改造。“傳統工藝靠人工,不合格率有2%,但現在只有百萬分之五。美國哈雷、德國寶馬、日本豐田,都是我們的客戶。”德勝公司董事長助理崔京章的語氣頗為驕傲。
在自身迅猛發展的同時,互聯網產業也在將動能賦予轉型升級中的傳統行業。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要“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在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看來,推進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融合發展,關系到國家綜合競爭新優勢的形成,為在新一輪全球競爭中脫穎而出創造機會。
發達成熟的消費互聯網,為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融合提供機會和資源。在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看來,通過互聯網,企業獲得消費者的信息過程變得扁平而快速。“所有消費者行為偏好數據可以更容易被捕捉和獲取、分析。企業可以隨時看到消費者的評論,從社交媒體上查找口碑……這一切,都將轉換為生產力,指導供給側隨之變化,提供能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和服務。”
而在服務業領域,線上線下融合的O2O同樣發展得有聲有色。手機打車、訂外賣、買電影票、上門美甲、上門洗車……“無論是估值還是商業模式,中國O2O企業都走在前列。”百度董事長李彥宏表示,“拿電影票來說,今天中國每100張電影票中有55張是從網上下單預定的,而美國只有20張;在餐飲領域,我們有2%的訂單來自互聯網,是美國的2倍”。
新服務讓百姓“點贊”
“十二五”期間,互聯網的發展也給百姓衣食住行帶來極大便利。互聯網金融方面,網上銀行用戶數達3.07億人,同比增長120%;網上支付用戶數達3.59億人,同比增長162%。餐飲預訂方面,團購用戶數達1.76億,同比增長8.4倍。旅游出行方面,網上預訂機票、酒店、火車票或度假產品用戶達2.3億人,同比增長5.3倍。
但更重要的是,互聯網發展簡化了公共服務流程,促進了資源均等化。“利用互聯網的普惠、便捷、共享的特性,‘十二五’期間社會化應用加快推進,電子政務迅速發展,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促進了民生改善與社會和諧。”楊樹楨表示,“拿教育來說,目前中小學互聯網接入比例達83%,擁有多媒體教室的學校達73%,超過三分之一的中小學實現全部班級應用數字資源開展教學,混合學習、翻轉課堂、協作學習等新型教育模式得到廣泛應用”。
“十二五”期間,互聯網也推動了“服務型政府”建設,助力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96%的政務網站提供了在線辦事服務,基本實現個人和企業用戶服務需求的全覆蓋,政務事項網上全程辦理率為73.3%,同比增長40.7%。公共服務的網絡化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辦事難、出行難等問題。在政府信息公開方面,政府信息公開上網度為78.1%,同比增長32.4%。政務微博賬號數近28萬,政務微信公號數已逾10萬,“兩微一端”成為政務公開的新模式。
阿里云高級業務發展經理段永華這樣形容互聯網給公共服務帶來的變化:“在互聯網場景下,公共服務可以被記錄、被跟蹤、可評議,居民可以像跟蹤一個包裹一樣,跟蹤自身需求被應對的過程,如果過了時限或者被苛責還可以投訴。如此一來,權力運轉過程清晰明了,也就能推進對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的流程再造。”
打造清朗空間
市場研究機構零點研究咨詢集團的調查顯示,相比“十一五”,80.1%的網民認為“十二五”期間的網絡輿論環境明顯好轉,78%的網民認為網絡文明水平發生改觀,85.6%的網民認為網絡正能量信息日漸增加,90.6%的網民對我國網絡健康發展充滿信心。
網民們的信心,來自網絡空間法治化的快速推進。“十二五”期間,制定出臺互聯網相關法律法規、規范性文件共76部,同比增長262%。特別是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成立以來,頒布實施47部互聯網相關法律法規,占“十二五”期間立法總量的62%。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所長魯春叢對此評價說:“網絡空間法治化是我國互聯網發展的大趨勢,‘十二五’期間,我國網絡立法的進程明顯提速,我國網絡空間的法律制度和體制機制正在不斷完善。”
網民們的信心,也來自卓有成效的網絡內容管理執法。從2014年開始,我國先后開展了“凈網2014”“劍網2014”“打擊偽基站”“鏟除網上暴恐音視頻”“整治網絡彈窗”、移動即時通信工具治理等20余項專項行動,協同整治網絡亂象,網絡行為更加規范有序。
清朗的網絡空間并不僅限于一國。“十二五”期間,中國大力加強互聯網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參與全球互聯網治理,在互聯網治理上的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明顯提升。2015年底,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浙江烏鎮舉行。“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成為廣受認同的“中國主張”。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許耀桐表示:“互聯網的大數據、信息儲存處理和交流能力,都讓全世界因為互聯網而聯系得更為緊密。作為負責任的網絡大國,中國的胸懷和擔當,對未來全球互聯網的發展和治理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