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各家媒體正在上演“現場直播”+“刨根問底”,e租寶事件的任何風吹草動都可以在朋友圈看到現場直播。其實回顧e租寶的發展過程,更多的人是充當看客的角色,看了一出現實版的“眼看它起高樓,眼看它宴賓客,眼看它樓塌了。”
微信公號“馨金融”這樣評價e租寶現象,“對于媒體人來說,e租寶一直是一個詭異的存在,圈內人人都說它有問題,也不停的有文章報道它的問題,但是這一年以來就眼睜睜地看著它的廣告越鋪越廣、規模越做越大。”
事實確實是這樣,自e租寶成立的一年多來確實詭異,一方面是行業內比較一致地認為,e租寶的倒閉只是個時間問題,另一面是越來越多的媒體和知名之人為它站臺。這樣的兩級分化,在其他行業很少看到。在e租寶出事后,就有人總結出了,哪些媒體給它做過廣告,哪些名人給它站過臺。
也有人這樣評價e租寶事件,“不是每個人都有上帝視角,能夠預知未來,或許也不具備鑒別項目良劣的能力。但對于看不懂看不透、看不懂的事情還是冷眼旁觀為好,畢竟你不知道它是不是害人的。”
筆者也很佩服媒體同仁們刨根問題的能力,在e租寶出事之后的短暫時間里,大家迅速把e租寶毫無保留地扒了一個底朝天。但對于e租寶具體存在的問題并沒有做出深刻的解讀,最為關鍵的募集資金去向也鮮見相關報道。
其實在e租寶出事之前,也有媒體不時質疑e租寶存在的問題,但很快就沒有了下文。筆者曾了解到,有媒體曾寫了一篇質疑e租寶的稿件,雖然并沒有寫到厲害之處,但e租寶隨后給該媒體投放了100萬廣告費用來“封口”,這一擲千金的氣魄確實讓媒體或者機構很難拒絕。
也有微信公號爆料,有業內人士對于e租寶在央視等權威媒體做廣告表現出極度的擔憂,甚至還給央視寫過投訴信。
在這些質疑的聲音中,唯一曾引起行業普遍關注的就是融360在年中,兩度重磅發文質疑e租寶。
今年6月6日,在線金融搜索平臺融360發布《e租寶被評為C-級 融360發3大風險提示》,指出e租寶存在三方面風險:平臺無第三方資金托管、平臺存在資金池嫌疑、信息不透明,債權保障度低。
隨后的6月23日,融360再次發表《e租寶資金去向成謎 融360再發風險預警》的預警文章,更加詳細地披露了e租寶存在的問題。文中稱e租寶在平臺上發布融資項目并籌得資金后,并沒有將錢打給借款企業;有借款人甚至透露,e租寶借了很多公司的名義去融資,部分公司已經報案,公安介入。
當時有預警文章對一個細節已經說得很清楚,e租寶上多家借款企業的工商注冊地址并不存在,比如e租寶平臺上有一家名為 “深圳市隆金佳利科技有限公司”的借款企業,根據工商注冊信息顯示,這家企業成立于2014年11月17日,成立時的注冊資金為50萬,在2015年5月8日變更為3000萬。但根據該公司在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上所登記的地址進行實地調研,結果發現并沒有“深圳市隆金佳利科技有限公司”這家公司。
按照融360的說法,e租寶有明顯的自融嫌疑,但這樣有力度的質疑也沒有持續,據了解,e租寶曾通過各種手段刪除其他網站轉載的這兩篇報道。
試想一下,如果當時融360的這些質疑能引起行業的大討論,e租寶的問題也會提前暴露在陽光下,監管層也會更早地關注到e租寶,當時它的交易量還不到100億,即便出現問題,對社會的影響也不會很大。
把視線轉回到當下,近日,短融網又因為不滿“c-”評級而將融360訴諸法院。12月15日,這一爭端將在海淀法院開庭。
對于這種解決爭議的方式筆者持歡迎態度,最簡單的道理就是事情越辨越明,把不一致的觀點擺到臺面上來討論,讓爭議在陽光下得到解決。這是行業在監管沒有明確之前,最為妥善的解決之道,而每一次在陽光下的爭議解決,都是一次難得的投資者教育,對行業健康發展也是一次很好的促進。
如果都在桌下交易解決,一團和氣,對于行業的發展來說也許就是個災難。
筆者在2013年年中曾撰文預測當年10月之后會有一波跑路潮 ,提醒投資者注意防范,行業內立刻有人站出來指責說這是寫行業負面,對行業發展不利,要弘揚正能量,鼓勵行業發展。當這個行業有這些“豬”一樣智商的從業者時,也是行業的悲哀。
當下的互聯網金融尤其是P2P,面對各種各樣的爭議,不要一味的藏著掖著,很多問題可以公開來撕一撕,或許撕撕反而更健康。
作者微信公號:P2P評論(P2P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