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工辟謠早已有之,從最早的“豬肉出現鉤蟲”再到“微波爐加熱食品有毒”,直到最近的“采摘草莓有毒不能吃”,在普及知識反抗謠言的努力中,業內職工一直利用自己熟知行業情況、親戚朋友之間互相信任的優勢積極對抗謠言的傳播。現在借助著互聯網,謠言傳播的速度更快危害更大,也有越來越多的職工將自己辟謠的場所轉移到了貼吧、微博和朋友圈上。如果本行業甚至本企業遭遇謠言攻擊,你會成為下一個職工辟謠者嗎?
調查
86%網友選擇站出來說清真相
在本報微信公眾號“有你安”的調查中,面對如果自己所在行業內或企業內熟悉的情況被顛倒黑白,成了謠言的情形,有86%的網友選擇了站出來辟謠,相比之下只有不到10%的網友選擇了沉默。
為什么選擇挺身而出的比例這么高?記者采訪到了幾個活躍在網上的職工辟謠者,王博虎研究生畢業后就一直在養殖場工作,面對大家對于生豬出欄速度快、豬一直吃飼料會不會沒有營養、瘦肉精激素到底用沒用等問題,一直在耐心回答網友的提問。至于為什么會選擇上網解釋這些問題,王博虎道出了自己的想法,首先豬肉是大家主要消費的肉類,作為一個豬肉生產的參與者,想讓大家消除誤解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另外就是感覺網上藏龍臥虎,大家一起討論,理越辯越明。“還有網友看了我們的答案后在網上留言,說自己的飲食結構都沒有養殖場里的豬來的健康,當然這都是笑話啦。”王博虎說辟謠的樂趣有時候也是讓他堅持下來的理由。
活躍在網上的職工辟謠者還有很多,根據中國社科院最新發布的《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網絡謠言中食品安全謠言占到45%,位居第一位。職工辟謠者中的大多數也都活躍在和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范圍之內,其中不乏為了保護自己所在行業和企業的職工。水產行業一直飽受抗生素、激素疑惑的困擾,從事水產養殖的王帥總是盡心回答好奇網友的答案,說起原因,王帥說得很實在:“還記得毒草莓不能吃嗎?這個謠言導致國內7大產地草莓價格大跌,部分地區甚至跌到1元以下。如果水產行業也來一次,估計我的飯碗也就沒了。”
不僅僅是大牛、專家活躍在網上進行辟謠,普通的網友也不甘落后,“喵狐貍醬”就在調查中留言說,她會參與辟謠:“因為我對我的工作有很高的認同度,也希望他人對我的工作有正確的認識。我希望自己可以做這樣普及的工作。雖然自己不是大V,發出的聲音不一定有很多人聽到,但是至少自己身邊的人、自己朋友圈里的人不會被謠言誤導。”也有網友認為辟謠是件很有意義的事情,菊芳就留言說:“謠言和辟謠,就像電腦病毒和殺毒軟件一樣,他們制造多余的麻煩,并因為解決多余的麻煩,而產生額外的價值。”
現象
最擔心掌握情況不全面說錯話
盡管絕大多數職工都愿意為了企業挺身而出進行辟謠,但是在調查中職工還是透露出了自己擔心的地方。職工的擔心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擔心自己的辟謠準不準確,另一類則是擔心辟謠之后是否會給自己帶來影響。
在調查中,擔心因對情況了解不全面和擔心擅自辟謠引起公司管理層憤怒成為了職工辟謠者最大的顧慮。對于“實名辟謠后,你覺得會對自己的工作產生什么樣影響”的問題,選擇負面和說不清的網友占了大多數。
曉穎平時只要看到這些辟謠的帖子,都會點進去看一看,她覺得自己喜歡看辟謠,喜歡看一些被認為理所當然的現象和事件被嚴謹的分析和邏輯所攻破。這個過程,就像一部精煉的推理劇。但由企業職工或者是行業從業者出面辟謠,可信度是上去了,也能了解到許多以往大家不知道的內幕和細節,可是她認為辟謠不是職工的分內事,而應是相關責任部門的職責。
網友小畏在投票中就選擇了“覺得自己不權威沒有人相信”這個選項,他說一方面自己的崗位不能看到所有的生產流程,另一方面覺得自己人微言輕,即便說了,也不見得會有人相信。他希望最有說服力的辟謠方式還是由行業內公認的權威人士出面。
大家的擔心還不止于此,由職工出面進行辟謠,往往是職工的個人行為,沒有得到單位管理層的授權。如此一來,哪些該說、哪些能說就成了十分敏感的內容,一旦說錯了話,或許會比謠言對單位的傷害更大。不管是否實名,單位追查下來就成了好心辦壞事了。還有職工擔心辟謠的行為沒有得到單位管理層的授權,辟謠的出現會打亂管理層原有的計劃,引起一連串不必要的麻煩。
在調查的留言中,網友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權威性、可信度、對職工個人的影響都是大家關注的熱點,許多網友也在討論中說出了自己的顧慮,但是對于謠言,大家還是堅定地選擇了回擊。
觀點
堅守客觀公正也要保護自己
職工出面辟謠會不會是剃頭挑子一頭熱?企業對于職工辟謠究竟怎么看?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企業管理方面的專家,上海智渠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偉。
張偉認為,在管理制度嚴格的企業中,企業管理人員其實并不希望出現這樣游離于企業管理之外的辟謠者,究其原因還在于單位擔心員工言多必失。張偉解釋道,許多正規的企業都設有公共關系部門,用以處理對外溝通的事宜,他們對于很多事情的表態無疑是企業最希望展現給社會的姿態。職工的發言如果能給企業的姿態加分自然是最好,但是萬一說出了企業的秘密就成了幫倒忙了。張偉說諸如生產工藝、客戶名單、原料配比等內容都是企業的機密,職工在辟謠時切不可張口就說,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分寸,在堅守客觀公正底線的同時也要學會保護自己。另外張偉還特意強調,單位并沒有權力限制職工的言論自由,只要職工不是在沒有獲得授權的情況下代表單位發言,即便是說錯話,單位也無權處罰這位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