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曾有外媒報道,荷蘭合作銀行稱,鑒于外匯儲備當前的消耗速度,中國央行到12月初就得停手支撐人民幣匯率,放任其下跌。
荷蘭合作銀行金融市場研究主管Michael Every在報告中稱,考慮到中國需要1萬億美元來支付6個月的商品進口款項和1.7萬億美元用于履行外債,中國至少得手握2.7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來避免任何潛在的缺口。根據彭博在8月份進行的調查,受入市提振人民幣匯率等舉措影響,2015年余下時間里,外匯儲備的消耗速度將為每個月400億美元。
“在8月份的最后幾周,中國外匯儲備可能已經縮水多達2000億美元,”Every稱。他還預計到今年年底,人民幣兌美元將從當前的6.4跌至7。“如果2016年中國經濟基本面沒有改善,美國繼續收緊貨幣政策,那么人民幣進一步跌至7.50甚至更低也不無可能。”
8月中旬,中國央行基于匯改等多種因素考慮,通過調整中間價使人民幣在3天時間內貶值3%。此后,為了應對市場反應以及穩定預期,央行又多次辟謠,稱人民幣沒有進一步下跌空間。
中國央行上調了人民幣中間價,并且在現匯和掉期市場出手干預、提振人民幣匯率。因穩定匯率市場需要大量外儲資金,自然引發了外資機構上述言論。
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末外儲余額為3.69萬億美元,連降4個季度,創2013年以來新低。
人民日報5日分析稱,加大國際市場接軌后,波幅增大本不難理解,而中國央行及時引導市場預期回歸穩定亦無可厚非。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張煥波在接受采訪時指出,人民幣匯率與外匯儲備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在經濟“新常態”下亦各有特點,相較之下,前述境外機構的觀點則未免有些夸張。
“一方面,美元加息、股市震蕩、國內經濟放緩等因素造成了短期人民幣匯率的寬幅波動,但這同樣是人民幣國際化加深之后的一種新常態,因此不必過于驚訝;另一方面,我國外匯儲備自身也有藏匯于民及多元化發展的內在需要,美元占比下降,黃金、歐元等資產占比升高不僅有利于我國外儲資產安全,還有利于我國與更多國家開展廣泛合作。”張煥波分析。
張煥波表示,事實上,不同貨幣之間的匯率變化在長期取決于相應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目前,盡管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但仍能夠實現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這不僅遠比美國要高,而且高于很多發展中國家。因此,人民幣仍然不會改變長期升值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