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搶孩子”“偷孩子”“拐孩子”的謠言風生水起,一些早已“廣泛流傳”的謠言換了“新衣”重新傳播。本文嘗試通過具體案例來分析“搶孩子”類型謠言的特點。
近期警方和媒體澄清的“搶孩子”謠言
揣摩造謠者心理
縱觀媒體報道,目前涉及兒童人身安全的網絡謠言多是利用家長愛子心切的心理,發布駭人聽聞的假消息。造謠者編造此類謠言多出于以下心理:
一是加強自己在網絡中的存在感。據報道,6月8日山西襄汾一網友在論壇上發表題為《襄汾縣襄陵鎮出現搶孩子的事了》的帖文,目的僅是為了吸引眼球,結果受到了依法行政拘留十日的處罰。
二是一些微信公眾賬號出于“吸粉”、制造“氛圍”等目的發布不實信息。如近日“天津媽媽網”在其微信公眾號發布《天津搶孩子高發地點!為了孩子,一定要牢牢記住!》一文,將之前網上多條關于“天津發生搶孩子”的謠言進行匯總,造成不良社會影響。
三是抱著“善意提醒”的心態轉發假消息,但是一些網友忽略了謠言大面積傳播帶來的影響。這種“善意提醒”,如果擾亂社會秩序,也要受到治安處罰,情節嚴重的,公安機關將追究刑事責任。
“搶孩子”謠言的特征
“搶孩子”謠言存在某些共性,如善用通報式、警示性短句,假消息通常圖文并茂,注重描繪細節。
為增強謠言的可信度,造謠者通常會在文字描述的同時配發“現場圖”,而且非常注重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的描述,悉心刻畫“搶小孩”的人的相貌特征和作案工具,迷惑性極強。
多見于私密的社交平臺
通過統計近期“搶孩子”謠言,發現絕大多數此類謠言都混跡于微信朋友圈,出現這種狀況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人們逐漸將社交重心轉移到微信;二是密閉熟人圈子的社交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消除人們的疑慮,使得此類虛假信息有生存的空間;三是技術的發展使得智能終端以及社交平臺的信息復制和轉發更為便捷,在朋友圈中幾乎可以實現信息的秒轉,網友常常以“搭把手”的心態轉發此類消息;四是平臺方屏蔽機制不成熟,也是謠言在朋友圈中反復傳播的一個因素。
面對“搶孩子”謠言應該怎么辦?
首先要明確的是,如有相關警情,公安機關會第一時間調查并發布官方消息。為了避免“搶孩子”“偷孩子”等謠言的傳播和蔓延,網友在朋友圈遇到類似信息時應保持冷靜,主動求證信息來源。如在互聯網上檢索謠言中的關鍵信息,看有無相關辟謠新聞或報道;如遇“事故”圖片,可以運用“以圖搜圖”功能查證圖片真偽。如還是無法辨別,則可向警方求證,切勿未經求證就“好心”轉發,擾亂社會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