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屈原祭祀儀式在陶然亭獨醒亭舉行。
與往年不一樣,今年端午大伙都不敢說“節日快樂”了。據說,端午是祭祀的日子,說快樂不吉祥,頂多是互助“端午安康”。對此,北京民俗學家高巍表示,史書上從未記載有“端午安康”的說法。
近期網絡和微信圈里瘋傳說,端午節是個祭祀節日,傳說這天伍子胥自刎、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羅水—總之,五月初五是個悲壯的日子,是后人祭祀先人的日子。不是所有節日都互祝快樂,像清明、端午這些節日只能互送“安康”。
高巍昨天在陶然亭獨醒亭主持屈原祭祀儀式。他告訴北京晨報記者,互助“端午節快樂”沒有問題,倒是“端午安康”未見史料有記載,民間也沒有這樣的說法。
在古代端午是祭,而非節。韓國人為它的端午節申請世界遺產時依然使用的是“端午祭”的提法。但是,高巍認為,端午過后,氣溫高濕,蚊蠅滋生,邪氣入侵,人很容易生病,所謂“苦夏”。先人設定這么個節日,不是因為懼怕,也不是想通過儀式“繞過”困難;而是鐵了心要直面這些困難—在一個特定的日子里,停下手里的工作,聚集到一起,為順利渡過困難時期祈求先輩保佑,并做好度過困難的準備。因此,在中國古代,任何儀式,包括祭祀,都是為了尋求精神支撐,得到精神慰藉,團結力量,獲取信心。“祭祀只是手段,目的是戰勝困難,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因此,‘端午節快樂’沒有問題,清明節也是一樣”。
高巍表示,網絡和微信圈里盛傳“端午不祝福”,恰是反映出大家對傳統文化的不了解,在表達美好祝福的時候,心里沒底氣。“拘泥于祭祀本身而不能快樂,太過教條,也并非古人創立節日的本義”。